据《每日电讯报》最新披露,曼联为加速清理阵容中的高薪边缘球员,今夏可能面临双重财务压力 —— 不仅需支付数百万英镑解约补偿,还需为部分球员的租借交易承担高额薪资补贴。这一策略折射出红魔在财政公平竞争(FFP)限制下的无奈,也暴露了俱乐部近年转会操作的积弊。

一、薪资补贴成转会标配,谈判筹码被严重削弱

目前曼联阵中,拉什福德、加纳乔、安东尼和桑乔等球员均被列入清洗名单。其中,安东尼租借加盟贝蒂斯的交易中,西甲俱乐部仅承担其 84% 的薪资,剩余 16% 仍需曼联支付;拉什福德转投维拉的协议则包含动态条款:初始薪资补贴为 25%,若其出场次数达标,曼联需进一步承担至 25% 的差额,最终可能补贴 25% 的总薪资。这种 “薪资回收” 模式在曼联近年转会中愈发普遍,例如桑乔去年租借切尔西时,因红魔不愿承担足够比例薪资,导致永久转会谈判破裂。

曼联清洗冗员代价曝光:最高补贴 90% 薪资 + 数百万镑补偿费

中介机构指出,曼联急于清理球员的心态已严重削弱议价能力。以安东尼为例,其 8200 万英镑的转会费仍被视为英超史上最失败交易之一,贝蒂斯甚至在谈判中要求曼联保留部分注册权,以便未来出售时获得分成。这种被动局面与俱乐部此前豪掷 7300 万英镑签下桑乔的决策形成鲜明对比 —— 后者周薪超过 20 万英镑,如今却因高薪成为转会市场的 “烫手山芋”。

二、解约补偿叠加薪资负担,FFP 压力逼近红线

除了薪资补贴,曼联还需为部分球员支付解约补偿。例如马奎尔若今夏离队,俱乐部将一次性支付 1000 万英镑作为剩余合同的薪资补偿。这种 “双重成本” 对曼联本就紧张的财务构成严峻挑战:截至 2025 年 3 月,球队现金储备仅 7320 万英镑,未来一年还需支付 1.952 亿英镑的转会分期款,其中包括拉特克利夫承诺的 8900 万英镑注资。

财政公平法案(FFP)的限制进一步压缩操作空间。尽管曼联通过出售球员在 2024-25 赛季前九个月实现 3870 万英镑利润,但这一数字仍不足以覆盖高额支出。根据英超规则,俱乐部在三年观察期内亏损不得超过 1500 万英镑,而曼联近年因未能参加欧冠导致收入锐减,若无法通过清洗球员改善现金流,可能面临转会禁令。

三、新帅改革与青训战略,倒逼阵容结构性调整

新任主帅阿莫林的战术需求加速了清洗进程。他要求球员具备高强度跑动能力,这使得 32 岁的埃里克森和卡塞米罗逐渐边缘化,转而启用 19 岁的梅努和乌拉圭中场乌加特。这种年轻化策略与俱乐部 “先卖后买” 的转会方针相辅相成 —— 曼联今夏已以 6250 万英镑签下库尼亚,并计划引进姆贝乌莫,但两笔交易均需通过出售球员筹措资金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曼联正试图通过青训体系缓解 FFP 压力。阿莫林明确表示,提升青训是 “大计划” 的核心,这与俱乐部此前宣布的裁员 150-200 人、削减非核心支出等措施形成联动。例如,19 岁的加纳乔被标价 7000 万英镑,若成功出售将成为红魔近年来最具价值的青训产品之一。

四、历史教训与未来挑战:平衡财政与竞技的艰难博弈

曼联并非首次为清理球员付出高昂代价。2020 年,俱乐部为送走桑切斯放弃 1300 万英镑转会费,并支付 900 万英镑解约补偿,尽管节省了 4000 万英镑薪资,但也暴露了转会决策的失误。如今类似场景再次上演,反映出管理层在引援时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。

当前,曼联的 “先卖后买” 策略面临双重风险:若无法在夏窗关闭前完成清洗,不仅会影响库尼亚和姆贝乌莫等新援的融入,还可能导致阵容深度不足。更严峻的是,长期依赖薪资补贴和解约补偿的模式,可能进一步削弱俱乐部在转会市场的信誉,使未来交易谈判更加被动。

世俱杯官方用球

在财政纪律与竞技野心之间,曼联正经历一场关键博弈。如何在清理冗员的同时保持竞争力,将是检验新帅阿莫林和 CEO 贝拉达改革决心的试金石。而对于球迷而言,这或许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—— 那个曾以 “曼联税” 闻名的豪购时代,正被精打细算的新现实所取代。